
12
2023
-
05
新课标赋能启新 跨学科砥砺前行——张店区第一中学举行历史学科特色教研基地第三次跨学科课例研讨活动
作者:
韩静
为提升新教育形势下教师专业基本功,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关注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发展需求,进一步推进张店区历史学科特色教研基地建设,探索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张店区第一中学于5月9日举行了历史学科特色教研基地第三次跨学科课例研讨活动。
本次活动围绕跨学科课例开展。研讨会上,新教师阐述教学思路,各位历史教师进行点评,提出了指导建议。
自述思路
本次跨学科教学课例选择的是《纲要》(下)第20课《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本课主线脉络非常清晰,涉及二战后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主要讲述了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中苏联的改革与解体、东欧剧变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教材内容的主线。此外,另加一条苏联文学家索尔仁尼琴的人生线,从“小人物”的命运转变中观察“大历史”的变迁,将索尔仁尼琴的人生经历与苏联的改革与解体相结合。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系统掌握苏联“三夫改革”的基本史实,并从中认识到苏联解体的原因,以此作为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与经验教训,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方向和未来命运的道路自信。
评价提升
研讨活动中,各位历史老师对本次跨学科教学案例的教学框架、将小人物与大历史交织的教学设计等予以肯定;同时指出了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于内容的取舍方面。老师们谈到,本课需要联系到索尔仁尼琴的人生经历及西方社会对苏联领导人的评价等内容,容量较大,难以在规定课时内完成,因此多处内容需要删减,让教学内容更精细化。为使教学逻辑更清晰,个别内容的讲授顺序仍需进一步调整。另外,情感提升部分要简化也要细化。如第三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可指出,苏联、东欧、中国都曾深受斯大林时期形成的“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三者结果截然不同,苏联改变了社会主义制度最终解体,东欧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剧变,而中国通过改革开放最终找到了适合本国国情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课堂展示
结合新课标及跨学科教学的相关要求,历史组教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课进行了实践探索。5月10日,历史组韩老师与高一七班学生共同展示了一节历史跨学科新授课。课堂中,通过诺贝尔文学奖引入本课主人公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将其个人命运与苏联的政局变化相联系,引入苏联的改革与解体;运用文字材料、地图、《时代》周刊封面、新闻视频等形式,将政治、地理、英语等学科融合在课堂中。
总结反思
仰高笃行,知新致远。教研是分享、是探索,也是成长。经过本次跨学科教学,教师可发现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交流中习得课堂沟通与互动的技巧,在授课过程中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抛”与“接”,师生互动,营造了较为热烈的课堂氛围。课前,多预设、多试课,确保重点问题与关键环节能有效展开,确保规定时间内能够完成本课教学。
跨学科教学是课程改革重要内容之一,它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软化”学科边界,将不同学科连接起来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新型学习思维模式,不断提高综合能力。此次研讨活动,为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提供了思路与实例。未来,老师们将凝心聚力,继续研读新课标,推动形成课程融合机制,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跨学科学习中生成。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Previous page
Next page
相关资讯
推广普通话 奋进新征程——张店区第一中学开展“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专题活动
2023-09-20
2023-09-17
【军训进行时】团结拼搏,力拔山河——张店区第一中学举办高一级部拔河比赛
2023-09-16
【军训进行时】消防演练,防患未“燃”——张店区第一中学开展高一新生消防安全演练活动
2023-09-15